基本信息
李元哲 22级本科生
机电工程学院工业工程专业
哈尔滨工业大学速滑队队员
哈尔滨工业大学地二十五届学生代表大会学生代表
2208003班体育委员
荣获奖项
荣誉类
-2024-2024黑龙江省第五届学生冬季运动会短道速滑高校男子乙组500m、1000m、1500m冠军
-2024-2024黑龙江省第五届学生冬季运动会速度滑冰男子500m、1000m季军
-2024中国大学生自行车挑战赛混合团体接力全国亚军
-2024哈尔滨工业大学年度十佳运动员
-2024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学生干部
-2023年中国大学生速度滑冰比赛丙(A)男子组500m、1000m、3000m全国冠军
-2023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自行车云上挑战赛男子2km计时赛季军、混合团体接力全国冠军
-2023年中国大学生速度滑冰比赛最佳男运动员
-2023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学生
学术类
-单晶LiNi0.8Co0.1Mn0.1O2正极材料的表面包覆及性能研究
-基于慧鱼技术的智能山地辣椒种植机
-线驱动直腿四足机器人
NO.1
我与滑冰结缘起源于一场偶遇。在我幼儿园时,我得到了我人生中第一双轮滑鞋,或许是从小热爱运动,我很快就能滑行得非常熟练。从那开始滑轮滑成为我那时最喜欢的事。当我上小学二年级时,一次在公园里的游玩开启了我的运动生涯。那个叔叔将我介绍到南岗体校,开始了系统性的训练。
当我第一次站上冰场,我便被深深地吸引,殊不知这块洁白的冰面承载了我整个青春。起初不知道什么是训练,也不知道什么是冠军,我只知道在冰场上有好多小朋友陪我一起玩耍,我们总是有聊不完的话题,玩不完的游戏,体会着滑冰带来的乐趣。
我很庆幸我的人生中有在冰场上疾驰的样子,无关胜负,只是单纯地享受速滑所带来的乐趣。因速滑而结识伙伴将是我这一生中最重要的财富之一,我们有共同的爱好,并肩拼搏过,也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过,我们中大多数人最终选择了不一样的路,有人放弃了速滑,甚至有人放弃了体育,但我很庆幸,从我第一次站在冰场上开始到今天一共走过了十三个年头,我很庆幸我从未放弃过速滑,从未放弃过心中的那份热爱!
NO.2
我的启蒙教练曾经说过:“练速滑就是把自己的腿滑硬,训练的时候自己不把自己的腿滑硬,比赛的时候就是别人来给你滑硬。”时至今日这句话一直被我牢记在心间。仍记得2017年的黑龙江省短道速滑锦标赛,也算第一次和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运动员掰手腕,也是第一次萌生了“达级”的想法,然而身临其境的教训总是深刻的,平日里在训练场上偷的懒,散漫的态度,奠定了我此次“达级”注定失败。结果也是如此0.01秒的差距成为那是难以逾越的鸿沟。
竞技运动,尤其是个人项目的竞技运动格外的残酷,冠军永远只能是一个人,而非一群人,当走上赛场的那一刻能依靠的只有自己。赛场上每一分每一秒的差距都是对训练场上拼搏意志和训练态度的检验。眼泪和悔恨解决不了问题,只有精益求精,拼搏进取的态度才是在赛场上面对劲敌的法宝。
我很庆幸,我认识到这一点是在13岁的那个冬天,而不是往后于我而言某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训练比赛如此,学习生活亦是如此。
NO.3
说到学习和训练,说得通俗点就是拿娱乐放松的时间用来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我7岁进入南岗体校,13岁进入黑龙江省短道速滑青年队,16岁离开专业队回学校正式上学,一直到高中毕业,这一路都在权衡训练跟学习的时间占比。短道速滑于我而言是爱好,而非未来的职业,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在16岁选择回学校全心全意上学的原因。
在南岗体校时,上了初中之后,因为考上了我们全市的重点中学,周一到周四就失去了训练的时间,我也就成了教练口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选手,唯一能训练满勤的就是寒暑假,到全市比赛时只要我站在场上就可以打进决赛,所以也成了唯一一个没有被教练撵走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选手。可以说如果没有王北铭老师,我的短道速滑之路就在考上初中的那个暑假就戛然而止了。
后来水平逐渐提高,13岁被选入省青年队,开启了我运动生涯的新篇章。同时学业任务渐渐加重,在哈尔滨这个地方,所有同年龄段的人都会为了提高成绩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而我不上补习班,还把大多数周末和假期时间用在训练上。经历过那次比赛之后,不知是幡然醒悟也或许是好胜心作祟,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咬紧牙关也要把训练内容完成,是我当时站在冰场上唯一的念想,0.01秒的差距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后来,我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我立志当一名军人,而非一个职业运动员。我高中选择回到学校上学,随着疫情的来临,我的训练也被按下了暂停键,学习成为我那时唯一可以做的事情。那时我或许以为自己的运动员生涯就这么结束了,恰好得知哈工大招收速度滑冰的高水平运动员,我知道我的机会到了,我转项了!
刚刚从短道队转入大道,没有任何基础,每天奔波四十公里上午上学、下午训练、晚上回学校上自习的日子几乎充满了我整个高中生涯。
NO.4
来到哈工大,在这里我终于不用再做学习和训练二选一的取舍了,这里的每一个老师都充分考虑了我们的学业因素之后,才制定出训练时间和训练计划。在这里我既兼顾了毕业后参军入伍的梦想,也给了我一个追求最高领奖台的机会。因为坚持哈工大选择了我,因为热爱我选择了哈工大!
在这里我遇到了最好的教练,最棒的队友,这是一个只要热爱运动就会得到100%的支持的地方,在这里我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走上更高的领奖台。在这里老师们给我带来全新的训练理念和训练方式。只要拥有梦想,在哈工大就可以找到舞台!
在哈工大我不仅是运动员更是一名学生,在哈工大“英雄不问出处”,出于对更高水平科技的追求我离开了外国语学院,在所有参加转专业考试的学生中只有我一个人来自文科,但是学院一样给了我来到机电学院学习的机会。在机电学院我和同学们一起参加各种项目,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并荣获了全省二等奖。
离开并不等于放弃,目前我在学习之余修习了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专业的辅修学位已开设的全部课程,未来我也计划修习完该专业全部课程。
在训练和训练之余我以哈工大为起点,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到了各种各样的大型赛事中去,亚冬会和C9+高校龙舟赛都可以找到我的身影,和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交流,用心讲好中国故事,用行动展现大国风范。
初审 | 赵健
复审 | 张成刚
终审 | 冯智勇